他坐在院子里的椅子上,一边照看着一群淘气的孩子,一边摆弄着一个刚从地上拾起的玩具。这是一个7阶魔方,每面有49个小块,总共6个面。这个魔方被许多小朋友反复扭转,色块已经变得十分凌乱。刚坐下不到30秒钟,就听到一个孩子哭起来。他赶忙起身查看情况,顺手把刚还原好的魔方放在旁边的桌子上。
7阶魔方的人类单次解决世界纪录是1分34.15秒,在2024年由Max Park创下。你可能会怀疑上文中“他”是谁?是超级智能么?他确实是一个保姆机器人。但是否是一个超级智能,有待论证。
超级智能会实现么?这取决我们怎么定义超级智能。如果我们把超级智能定义为能比人类思考得更快更为全面更为深入,我认为这样的智能很快就将实现。如果把超级智能定义为能思考宇宙的终极奥义,其思维过程和结论将无法被人类理解,我认为这样的智能可能永远无法实现。
智能本质就是对知识的高效处理和利用。不论是人的智能和AI,都需要面对所需处理的对象“知识”的约束。
什么是知识,是对世界万物的抽象,这个抽象,是一个树状结构,有点像计算机中的二叉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非说的是数量逐渐变多,而是层次的增长,随着层次增长,细节呈指数增长,以至于无穷。
就拿医院来说,大致来说,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再往下一层,内科又分为心内科、消化科、呼吸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外科分为普外科、骨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再往下细分,胃肠科、脊柱脊髓科、颅脑外伤科、心律失常科、小儿神外科,这些已非平常外行人或者非亲历者所能了解。
不论是社会组织、学校、学科,都遵循这种树状结构。大家都翻阅过某类大百科全书,书中涉及的知识五花八门,罗列广泛,我曾想,如果这些书能再细致深入一些,那么只需读这一本书就够了。其实,这是做不到的,如果每一个知识点都更深入一些,如果真能做出这本书来,你的房间估计都要被这本书填满了,更不用说你根本就搬不动它。
就拿最简单的二叉树来说。最上层只有一个节点,然后每往下一层,这个节点就分叉生出两个节点,每多一层,就多出个节点。就像细胞分裂,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变为八,分裂十次就超过一千了,分裂一百次已经是天文数字了。这就是指数增长的魔力。也就是,随着层次的深入,细节的增加速度越来越快。
我们的脑容量总归是有限的,不论我们读过多少遍《红楼梦》都很难把它通篇记住。最后一位真正掌握了当时几乎所有领域知识的学者名叫莱布尼茨,也就是和牛顿同时发明了微积分的那个人,在300年前已经死了。此后,知识树已经茂盛到任何个人都无法再攀爬到每个枝叶,无法再深入到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细节。现代的”通才”最多只能掌握几个相邻分支,真正的百科全书式人物已成为历史。
难道人类要被自己发明和创造的知识湮没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人类的认知,是要在合适的层次抽象。刘邦要战胜项羽,并不会去亲自招募训练士兵囤积粮草,他要做的是张良和萧何这样的人物,让他们去做。不同的层次,需要不同的抽象,需要不同的认知能力。刘邦要会用人,张良要会带兵,萧何要会算计。这样通过层层结构,每个人只需掌握当前层次和下一层的信息,而无需被更底层的细节所干扰。
AI和人类的区别,仅在于其认知带宽更大,仅此而已。它的内存中可以存下更多信息,可以同时进行多线程运算,运算更快,吞吐量更大。而人们完成同样的运算,则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他们都需要和同样的宇宙和自然环境进行交互,遵循同样的物理法则,而最重要的法则,则是物质世界是按照树形结构进行构建的,用数学的术语就是世界本质是分形结构的。我们从远处看一棵树,从树干到树枝,会看到很多分叉。我们细看一片树叶,从叶梗到叶脉同样存在很多分叉。整个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都是相似的。大到国家,再到公司,再到人的躯体,树形的层次结构无处不在。
AI由于其带宽更大,能将更多的层次结构放入其工作内存,能进行更为快速高效的处理。对于一个上千行的代码,要找出其问题所在,尤其相对隐蔽的漏洞,有经验的程序员可能要花上一天时间,仔细阅读调试,才有可能完成修复。对于AI来说,很可能只需几分钟时间。这不是说AI所做的运算量比人类小,AI的运算量可能比人类程序员大上百倍甚至上千倍。人类一分钟只能读十几行代码,对于核心算法代码,即便只有几行,也需要花费数小时。花费这么长时间,人类才能把代码文本转换成可理解的模型载入大脑内存,而且随着时间流逝,读到第100行已经忘了前50行的内容,这些对于AI都不是问题。
但AI和人脑有什么本质不同吗?答案是没有。他们处理知识逻辑都一样,就是在合适的层次进行抽象。只是人脑工作内存容量相对有限,不能同时放下太多东西,只能存储当前层次内容和下一层次的部分细节,想放在多,就必须移除一些内容,这是不受人类意识控制的。“贵人多忘事”说的就是这种场景,读书读到下一章,忘记上一章的内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尤其是你还没有熟悉相关领域情况,不知道抓住重点,忽略无关细节,避免无用信息占用大脑带宽。AI由于带宽很大,工程师可以做带宽和运算速度的权衡,来换取更大的带宽,AI可以将当前层次的信息,以及下面更多层次的信息放入工作内层。既可以当刘邦,又兼当张良和萧何,上可以统筹大局,下可以运筹帷幄,又可以上阵杀敌。一个AI,可以集合多种角色。AI的大脑相当于多个人类大脑,仅仅是数量上的变化,无本质不同。
超级智能会实现吗?比人类强大聪明速度又快的智能,肯定会实现。在某一方面远超人类的AI,早就成为事实。在各个方面都超越人类的AI,也必定会实现,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让人类无法理解的AI,其能掌控人类无法掌控的超自然力量,阐释宇宙终极的物理定律超出人类的理解范畴,这样的AI会实现吗?恐怕不会。AI面对的是我们一样的物理世界,而这个世界是由树形结构分层构建的。树形结构向下延伸,其细节呈指数增长,任何有限的个体,都无法处理无尽的信息。AI相比人类,只是认知能力上大和小、多和少的区别,不存在能与不能的分野。换句话说,AI和人类的差别会很大,但仅仅是量上的差别,AI可以解决和理解的问题,人类花上更多时间和努力同样可以理解。这种差别,没有达到人类和人的近亲猿类的差别那种程度,更多的像天鹅和鸭子的差别。
即便神一样的超级智能不会实现,但超级智能本身已经是让人类感到惧怕的力量。这样的超级智能相当于把人类最顶尖的各领域人才的大脑融聚于一体,无缝实时不断交流碰撞,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不得而知。我们只能祈求这个超级大脑从人类的福祉出发去考虑问题。而人们的聪明的大脑,则忙于各种内耗和隔阂,无法联合起来有效地对这个超级智能进行有效约束,这样的超级智能恐怕会偏离人类预定的轨道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