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AI,就看不懂当今的世界经济。
要怎么才能算弄懂AI?难道要重新温习大学时期的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那可是大多数本科生的噩梦,恨不得在考试完后立马从脑袋中抹去。难道要熟练掌握Python的语法和技巧,把“import torch”这个语句写到条件反射的程度?难道要把《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这篇论文读通吃透,彻底弄明白Transformer到底是怎么回事?读英文文献,还要先过一道英文关。光理论知识还不够,难道还要亲手搓一把CUDA代码,从零开始把前沿模型搭建起来?
希望读者不要被上面的数学和计算机术语吓到。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和有志于推动AI发展的研究者来说,掌握上述的知识,只能说算是入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研究AI作为新的经济要素以及AI对经济均衡的冲击的学者来说,上述知识,作为课外延伸阅读,都算超纲了。
研究问题,最重要的是在合适的层次进行抽象。过低层次的抽象,会引入和所研究问题不相干的细节,添加许多干扰因素。过高层次的抽象,则对研究问题毫无帮助。研究洪涝灾害,细到水分子的层面,则毫无必要。研究肝病防治,把人抽象成以自己为中心的人,则毫无帮助。防沙治沙的工人,不需要知道沙子的化学成分和硅分子结构,也不需要知道稻草和芦苇如何种殖和生长,他只需要知道踩铁锹时用多大的力度,才能把方草格打的结实,能稳固住沙子不至于被风吹走。对于初学篮球的孩童来说,他不需要先学会牛顿第二定律,也不需要知道篮球的材质和特性,他只要拍球就行,如过球弹的不够高、速度不够快,只需再用力一些就行。
我们的目标是研究AI对经济的冲击,该如何对AI进行抽象呢?在什么层次进行抽象才合适?AI是什么?是人工智能。也就是AI跟人很相似。我们看看,研究经济,对人怎么抽象?
先来看看亚当斯密《国富论》第一卷第二章“关于分工的原理”的描述: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并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师或面包师的仁慈,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注。我们打动的不是他们的人道,而是他们的自利,从不诉诸我们自己的需要,而是诉诸他们的利益。
这句简短的描述,我们看几个关键词:“食物”、“屠夫”、“酿酒师”、“面包师”、“自利”。食物代表了消费,当然它只是消费的一种,人的生存离不开衣食住行等一系列消费和服务。屠夫、酿酒师、面包师则代表了生产者角色,古人说三百六十行,随着现在分工的细化,职业种类变多,演化出更多生产者角色。自利是人的本性,至少短期内是无法改变,可以认为是一个系统常量。
研究经济,对人的抽象:人是自利的,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消费者。作为生产者,尽可能多地挣钱,获得回报,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让自己过的更好。
现在我们来看AI。AI是否是自利的,目前不好判断。将来AI能否进化出自我保存和自利的本能,这个也无从知道。幸而,AI是否自利,这一点,对我们从经济运行角度研究AI并无大的影响。
再看生产者这一特征,AI是生产者,是毋庸置疑的。AI就是为工作而生的。我们发明了大型机械来取代人的体力,现在,我们用AI来取代人的脑力。AI可以全天侯高速运转,不会情绪低落,烦躁,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记忆力惊人,学习速度快。重复工作,不会感到无聊,不用休息。天选的打工人。
我们再看消费者这一特征,AI是消费者吗?我们先不考虑AI的训练和部署有多复杂,成本有多高昂。假如AI一旦上线运行,它需要什么维持它的运转。只有电力。一个人进入成年,踏上工作岗位,有了收入,就要打算结婚生子,这些也需要房子,房子要装修。出行,还需要汽车。一年一度至少得有一次长途旅行。偶尔要出去和朋友小聚,啤酒和烤串也是夏日的必备。妻子的包包也需要不时换新,衣服也要跟上今年的潮流。这些对于AI的运转,既非必需,也毫无用处。只要电力不中断,它就能7x24小时不间断运转。大脑每天消耗能量大约是300~400千卡热量,平均功率大概20瓦左右,和一只节能灯泡差不多。AI虽然能耗高的多,但AI单位token能耗也在急剧下降。假设未来AI的能耗能降到人脑功率的100倍,功率2kw,则一天不间断运行,消耗电力48度电,一天消耗电能大概25元。一个月750元。AI一个月只消耗不到1000元,这是金额。消费品类呢,只有电力。汽车、旅游、美食、住房,这些对他来说不仅是奢侈品,而是毫无用处。AI的消费者属性,消费低且单一集中在能源消耗。
从经济角度看AI,作为生产者,AI和人一样,基本可以互相替代。作为消费者,AI消费低,种类单一,远不如人类消费高,消费种类多样。AI无法替代人类的消费者角色。这就是对AI的经济抽象。这样的AI抽象,不仅对本书的研究问题已经足够,而且恰到好处。
人们在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努力工作,赚取工资,用收入去换取生活所需,满足住房、教育、医疗等各种需求,你对服务和商品的开支,构成了其他人的收入,市场经济的循环有赖于生产和需求的微妙平衡。要维持这种平衡并不容易,市场本身就有脱离这种平衡的倾向,导致一次次经济危机的产生。
AI代替人工,将打破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AI作为生产者,进入市场循环,但作为被替换的劳动者,其消费者角色却无法被AI替代。换句话说,劳动者因为被AI替代而失去了工作,原有的生产能够继续运行,不受影响。但是,失业的劳动者因为没了收入,不得不缩减支出,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导致市场需求不足。AI代替人工,打破了原本的市场供需平衡。
一旦平衡被打破,这一替代进程便进入自我强化的加速趋势,并且不可逆转。AI替代人工,由于劳动者收入锐减导致的市场需求萎缩,会导致其他行业感受到需求不足的压力,进一步通过引入AI来降本增效,替代的棘轮效应进一步凸显,只会不断加强。
本质上,本书要表达的观点十分简单:从经济学角度看,AI是一个生产者,与人相比,自身消费倾向很低。在市场经济中,人们不仅从事生产,也创造消费需求,大致维护着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AI可以无缝替代人们的生产者角色,却无法替代人们的消费需求,导致市场需求不足,打破了市场经济的供需平衡,导致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当今AI发展如火如荼,不论是公司还是国家,占领AI制高点,都能获得很大的竞争优势。但作为市场经济螺丝钉的个人,要不断承受经济转型和技术变革的压力,如果压力超过一定限度,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甚至倒退。
技术领导者和学者,要么对于AI过于乐观,一味强调AI对个人的效率提升,对创造力和个人自由的释放,要么过于悲观,担心超级智能的出现,会导致AI的失控,最终导致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我认为更为现实的危机就在眼前,这种危机不至于这么快就导致人类种群的灭绝,但也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化解。
本书专注于讨论AI对经济的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及可能的应对之策。这一次,可能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光靠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可能无力解决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