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担心,AI未来会彻底失控,甚至主宰人类的命运。但我并不那么悲观。技术本身是中性的,真正决定方向的,是人类的制度安排与价值选择。只要制度设计合理,我们完全有能力驾驭AI,让它真正服务于人类社会。
但即便AI不会“失控”,现实的发展也远没有那么乐观。从当前趋势看,AI正沿着一条令人不安的路径快速推进。如果任其演进,人类社会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偏离轨道,陷入一场深层、持续的结构性失衡。这不是电影里那种“天塌地裂”的场景,而是机制层面的错位,是一种看不见却足以动摇社会根基的系统性裂缝。
那么,AI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一套让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系统。从下棋、作画,到写作、编程,如今AI在多个领域已超越人类。就拿AlphaGo来说,早在2016年就击败了围棋世界冠军;GPT-4能用多种语言写作,甚至通过了律师考试;Cursor已成为许多程序员的日常助手。但这些AI“专才有余、通才不足”,一换任务就可能“掉链子”。它们不像人类那样能举一反三,也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真实场景。
更值得关注的是下一阶段的通用人工智能(AGI)。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AGI是指一种具备“人类水平智能”的系统,不仅能完成多种任务,还具备学习迁移、环境适应与自主决策的能力。换句话说,它不仅“算得快”,还“动得灵”、“决得准”。或许是ChatGPT的进化版,也可能是更聪明的机器人、自动驾驶系统。它不是工具,而是“像人”的系统。
本书的分析就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假设AGI将在未来5到10年内实现。在这个假设下,我们尝试分析它对就业、社会秩序与宏观经济可能产生的冲击。
至于“超级智能”“技术奇点”这些更具幻想色彩的话题,我们暂不讨论,因为缺乏足够的现实路径与可验证证据。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AI真正带来的挑战,在于它正在悄然改写人类在经济系统中的位置。
在市场经济中,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通过工作获得收入,通过消费推动需求,这两个角色构成了市场运转的闭环。而AI的崛起,正在打破这个闭环——它能生产,却不消费。
AI不吃饭、不穿衣,不娱乐、不治病。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生活”而存在,而是为了“干活”而造。它不需要满足任何人类的欲望,也不会创造新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干巧活”——以极低的能耗,输出高密度、高智力的成果。用鲁迅的话说:“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句话形容AI,恰如其分。
问题在于,消费是收入的来源。如果AI取代了人类的生产岗位,却没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来替代,那么经济这台机器就会失去动力。
这不是假设,而是已经在发生的现实。越来越多企业部署AI,确实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但与此同时,岗位在减少,收入也在缩水。普通人不得不压缩开支,少点外卖、少买衣服、取消旅行。而这些支出减少,又变成了另一些人的收入减少。为了维持利润,企业只能进一步“AI化”,进入新一轮降本增效。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形成了:效率越高,需求越低。
这不是普通的经济周期性波动,而是一种自我强化的趋势。一旦需求塌缩,不是靠“信心”就能恢复的。这不是人们“不想花钱”,而是“没有钱花”。
传统政策工具在这种结构性通缩面前,也可能失灵。政府即使大量投放资金,如果大家对未来收入没有预期,依然会倾向储蓄而不是消费。换句话说,传导机制已经断裂。
那怎么办?制度必须回应。最基本的,是为被替代的劳动者提供底线保障,比如探索全民基本收入、通过税收分享AI收益、加大公共服务投入。但这些,更像是“减震器”,而不是“发动机”。一旦消费能力被系统性削弱,整个经济的动力机制就会熄火。
本书关注的正是这个核心问题:当AI逐渐取代主流劳动力,人类还能扮演什么经济与社会角色?制度又该如何重构,才能避免收入塌缩与消费熄火?哪些路径值得一试?哪些看似美好却可能适得其反?
这不是一本预测未来的书,而是一份基于现实趋势的冷静分析。希望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参考,也帮助更多人认清:我们正驶入一个必须重新校准方向的路口。
最后,借用AI领域一位令人敬重的学者Yoshua Bengio的一句话:“我们正盲目地驾车驶入浓雾之中,车上坐着我的孩子、孙子、学生,还有许多其他人…让我感到恐惧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爱——我对孩子、对未来的深沉之爱。但我们却在用他们的未来,玩一场致命的俄罗斯轮盘赌。”
技术进化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意愿而改变方向或者减缓速度。但我们可以更新制度、重塑规则,不让这辆载满亲人的列车,在浓雾中迷失方向。